特洛伊:木馬屠城(Troy)

劇情:★★☆☆☆
演員:★★☆☆☆

這部電影可視為荷馬(Homer)史詩《伊利亞德》(Iliad)加上維吉爾(Virgil)的《伊尼德》(Aeneid)部份內容改編的「同人誌」。若抱著欣賞史詩鉅作的心情來看,只怕會失望。將原本史詩精彩的神祇部份刪除,便已大打折扣,而強力宣傳的戰爭場面一無可取,角色的愛恨糾葛更因演員實力未達而顯得膚淺。

劇情大要:特洛伊王子赫克特(Hector)和帕里斯(Paris)至斯巴達參加國宴。帕里斯大膽誘拐斯巴達王妃海倫(Helen),赫克特本欲阻止,經帕里斯哀求只好答應帶海倫一起回國。

怒不可遏的斯巴達王米奈勞斯(Menelaus)向其兄希臘王阿伽門農(Agamemnon)訴苦。野心勃勃的阿伽門農認為此正是併吞特洛伊的良機,便號令諸國準備千艘戰船進攻(本片噱頭之一)。擔任聯軍大將的則是本片噱頭之二的天之驕子阿基里斯(Achilles)。

兩方大軍交戰,要角陸續領便當下場。先是戴綠帽的米奈勞斯,隨後是阿基里斯的表弟帕卓洛斯(Patroclus)與本片最悲情之赫克特,最後則以阿基里斯的葬禮作為結束。

前面說到演員的問題,現在就來一一點名:

第一是男主角阿基里斯!也許在史詩中本來就沒啥心機,但這個阿基里斯更像個無腦肌肉男。跟女祭司的戀情既突兀又不感人。最初是追求名聲,何時就成了為愛而活的情聖?我不認為布萊德彼特(Brad Pitt)沒演技,但他在這裡表現遠遜於《真愛一世情》。唯一能給不錯評價的地方只有他聽到親親表弟(笑)噩耗的瞬間表情。

其二為奧蘭多布魯(Orlando Bloom)。帕里斯和海倫之間看不出愛情火花(順便抱怨為什麼海倫黑眼圈如此嚴重?)。跟父親的對話也像在念劇本。這傢伙要不再多磨練一下演技,實在不配領那麼多片酬啊。

其三是飾演特洛伊王普里亞姆(Priam)的彼得奧圖(Peter O’Toole)。不少人都說普里亞姆和阿基里斯的帳篷對手戲感人,但對我而言那與雞肋無異。事實上我從頭到尾看不出普里亞姆對赫克特表現了父愛(父子情在《伊利亞德》可是催淚彈耶),只承認他把普里亞姆的懦弱無能演得還不錯,有夠欠揍…

兩顆星的推薦是頒給艾瑞克巴納(Eric Bana)和西恩賓(Sean Bean)。如果這部戲沒有他們兩個,就真的是沒啥好說的了。

討論三部木馬屠城記電影
2004年電影版《Troy》
1956年電影版《Helen of Troy》
2003年電視版《Helen of Troy》

三個版本演繹方式略有不同,共同點是都去除了神話因素。不過老實說希臘史詩對神的描述比人豐富,所以改編後是否能吸引人,就要看編劇功力了。2003年《Helen of Troy》重點放在海倫,比其他兩部稍微好些--至少海倫比《Troy》版漂亮!帕里斯的演技也比「熱狗拉斯」好,倒是阿基里斯和赫克特我完全沒印象。

1956年《Helen of Troy》的阿基里斯殺死赫克特後,立刻被躲在城上的帕里斯射死,演變之快令人結舌(雖然史詩中木馬屠城的確是阿基里斯死後才發生)。連殺死帕卓洛斯的任務也是軟腳小帕來做,卻又是讓赫克特去跟阿基里斯對決,不太合理。

《Troy》則明顯是以布萊德阿基為主角,如果主角先掛掉,接下來木馬屠城就沒啥可看性了(雖然我個人覺得從赫克特死掉後的劇情簡直是荒謬到不行)。

我覺得最好的改編方式是保留神話因素,不用詳細描寫,但攸關戰爭的眾神恩怨解說一下比較好。不然誰知道帕里斯為何會這麼軟腳,阿基里斯為何被射到腳踝就會掛掉?不用找太帥的肌肉男演阿基里斯,這樣他中途掛掉觀眾也不會覺得可惜。但假使這樣改編,可能沒辦法在電影院上映,做成五集的電視長片倒是可以考慮。

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文章

分享本文章: